
各位特殊儿童家长,平时带娃是不是常遇到这些闹心事儿:孩子跟小伙伴玩,人家都不想玩了,他还一个劲儿拉着人;你明明都生气变脸了,他还没察觉,接着犯同样的错;给他讲个带点小转折的故事,他总get不到重点,其实不是孩子故意的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,很可能是他们“读不懂”别人的心思、情绪和想法,这就需要专门学一项能力——心智解读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为什么特殊儿童要学这个,机构又会怎样帮孩子练习。
一、为什么特殊儿童需要学心智解读?这可是社交的“基础技能”
先跟大家说句实在的,心智解读不是什么“高大上”的本事,就是普通人每天都会用的“读心术”——知道别人现在什么心情、心里在想什么、接下来可能干什么。对特殊儿童来说,学好这个太重要了,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好好生活、好好交朋友、好好适应社会。
首先,学好了能减少误会,让孩子更开心。举个例子,有个自闭症小朋友叫小宇,之前总在幼儿园“闯祸”:别的小朋友搭积木正起劲,他觉得人家搭得不好,上去就给推倒了。不是小宇坏,是他没看出来小朋友搭积木时的开心和认真,也没明白“人家喜欢的东西不能随便破坏”。后来学了心智解读,他慢慢能注意到小朋友的表情——看到别人笑,就知道“他现在很高兴,我别打扰”;看到别人皱眉头,就明白“他可能不开心了,我得问问咋回事”。从那以后,小宇跟小伙伴的误会少了,自己也更愿意跟人玩了,每天都乐呵呵的。
展开剩余83%其次,能帮孩子自己解决小问题,少依赖大人。特殊儿童在生活里常因为“读不懂”遇到麻烦。比如唐氏综合征的小欣,之前去超市总闹脾气,因为她想要货架上的零食,就直接伸手够,够不着就哭。其实她没注意到,旁边的导购阿姨一直在摆手,意思是“这个零食还没到售卖时间,不能拿”。学了心智解读后,小欣慢慢能看懂大人的动作和表情了:看到阿姨摆手,就知道“现在不能要”;看到妈妈指了指“排队”的牌子,就明白“得先排队才能结账”。现在去超市,她再也不随便闹脾气,还能自己跟导购阿姨说“我想要那个饼干,现在能买吗”,特别省心。
最后,为了孩子将来能融入社会。等孩子长大,不管是去学校上学,还是将来找份简单的工作,都得跟人打交道。如果不会心智解读,在学校可能会误会老师的意思——老师说“你再说话就站到后面去”,其实是提醒他“要认真听课”,但孩子可能以为老师“讨厌自己”;在工作中,可能没看懂同事的表情——同事皱着眉说“这个活儿有点急”,其实是想让他“快点帮忙”,但孩子可能以为“同事在抱怨”。而学好了心智解读,孩子就能明白别人的真实想法,跟老师、同学、同事处好关系,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工作环境。
二、机构怎么帮孩子练心智解读?都是接地气的小方法
很多家长可能会问:“心智解读这么重要,那咋教孩子练啊?我们在家教,总觉得没头绪。”其实机构教孩子练心智解读,不会用复杂的理论,都是结合孩子的生活场景,用接地气的小方法,让孩子在玩和日常互动中慢慢学。
第一步:从“认情绪”开始,让孩子先懂“开心、难过”是什么样的
刚开始练的时候,孩子最容易懂的就是“情绪”,所以机构会先教孩子认各种情绪的表情和动作。比如老师会准备很多“情绪卡片”,卡片上画着不同的表情:有的小朋友咧嘴笑,旁边写着“开心”;有的小朋友掉眼泪,旁边写着“难过”;有的小朋友叉着腰、瞪着眼,旁边写着“生气”。老师会拿着卡片跟孩子玩“猜猜看”的游戏:“你看这张卡片上的小朋友,他在咧嘴笑,你觉得他现在啥心情呀?”如果孩子说对了,老师就会夸他“真棒,这就是开心”;如果孩子没说对,老师就会做给孩子看:“你看老师咧嘴笑,是不是很开心呀?就像你上次得到小贴纸的时候一样。”
除了卡片,老师还会跟孩子玩“角色扮演”。比如老师会假装“不小心把孩子的积木弄倒了”,然后皱着眉、低着头说:“哎呀,我把你的积木弄倒了,你会不会难过呀?”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说“难过”,老师就会接着说:“那你看老师现在低着头、皱着眉,是不是也很不好意思呀?”通过这种模仿和互动,孩子能慢慢把“表情、动作”和“情绪”联系起来。
在家的时候,家长也能跟着练。比如孩子吃了喜欢的冰淇淋,你可以跟他说:“你现在咧嘴笑,是不是很开心呀?妈妈看到你开心,妈妈也开心。”如果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,哭了,你可以抱着他说:“你现在掉眼泪,是不是很疼、很难过呀?妈妈帮你吹吹,就不疼了。”多跟孩子说这些话,孩子就能慢慢记住“开心、难过”对应的样子。
第二步:结合日常小事,教孩子“猜想法”
等孩子能认全基本情绪后,机构就会教孩子“猜别人的想法”,而且都是结合每天会发生的小事,让孩子觉得“这跟我生活一样”。比如吃饭的时候,老师会故意把勺子放在离孩子有点远的地方,然后看着勺子、又看看孩子,这时候老师会问孩子:“你看老师一直看勺子,老师想干啥呀?”如果孩子能说“老师想让我把勺子拿给你”,老师就会赶紧夸他;如果孩子没猜出来,老师就会稍微提示:“老师想吃饭,但勺子离我太远了,你能帮我拿过来吗?”
还有玩游戏的时候,老师会跟孩子玩“躲猫猫”。老师躲在柜子后面,露出一点衣角,然后问孩子:“你觉得老师现在在哪里呀?你怎么知道的?”孩子可能会说“在柜子后面,因为我看到衣角了”,老师就会接着说:“对呀,你看到衣角,就知道老师在柜子后面,这就是猜老师的想法呀。”通过这些日常小事,孩子能慢慢明白“通过别人的动作、眼神,就能知道别人在想啥”。
第三步:用“讲故事、演故事”,让孩子懂“不一样的人想法不一样”
有时候孩子会觉得“我想的,别人也一定想”,比如他喜欢吃苹果,就以为所有人都喜欢吃苹果;他觉得玩具车好玩,就以为别人也觉得玩具车好玩。这时候机构就会用“讲故事、演故事”的方式,让孩子明白“不一样的人,想法可能不一样”。
比如老师会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:“小明喜欢吃苹果,小红喜欢吃香蕉。妈妈买了苹果和香蕉,问他们想吃啥。小明会说啥呀?小红会说啥呀?”然后老师会让孩子扮演小明和小红,自己扮演妈妈。孩子扮演小明的时候,会说“我要吃苹果”;扮演小红的时候,会说“我要吃香蕉”。这时候老师就会跟孩子说:“你看,小明喜欢苹果,小红喜欢香蕉,他们的想法不一样,对不对?所以不能以为自己喜欢的,别人也喜欢哦。”
还有更贴近生活的故事,比如“小刚和小丽一起搭积木,小刚想搭一座房子,小丽想搭一个公园。这时候他们该咋办呀?”老师会引导孩子说:“可以先搭房子,再搭公园呀”或者“问问对方想先搭啥”。通过这种故事,孩子能慢慢学会“考虑别人的想法,跟别人好好合作”。
第四步:多让孩子“实践”,在跟小伙伴互动中练本事
学了方法还得练,所以机构会经常组织小组活动,让孩子跟小伙伴一起玩,在互动中练心智解读。比如组织“小超市”游戏,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演“导购员”“顾客”“收银员”。扮演“顾客”的孩子要跟“导购员”说自己想要啥,比如“我想要牛奶”;扮演“导购员”的孩子要听懂顾客的需求,然后拿牛奶给顾客;扮演“收银员”的孩子要告诉顾客“牛奶5块钱,要付钱哦”。
在游戏过程中,老师会在旁边观察,适时提醒孩子。比如有个扮演“顾客”的孩子,一直说“我要那个”,但没说清楚要啥,“导购员”就有点着急。这时候老师会提醒“顾客”:“你看导购员不知道你要啥,你可以指着那个东西说‘我要那个面包’呀。”通过这种实际互动,孩子能慢慢学会“跟别人沟通,懂别人的需求”,比光在课堂上学效果好多了。
三、给家长的小提醒:练心智解读,别急,慢慢来
最后想跟家长说句心里话,练心智解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,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,进步速度也不一样。有的孩子可能学一个月就能认全情绪,有的孩子可能需要两三个月,这都很正常,千万别着急、别跟别人比。
在机构练的时候,家长可以多跟老师沟通,问问老师“孩子最近在练什么内容”“在家能咋配合练”。比如老师说孩子正在练“猜别人的想法”,家长在家就可以故意说“哎呀,我找不到我的眼镜了”,然后看看孩子会不会帮你找,或者问你“妈妈,你的眼镜放在哪里了呀”。
另外,平时带孩子出门的时候,也是练心智解读的好机会。比如在公园里,看到小朋友在哭,就可以问孩子“你看那个小朋友在哭,他可能咋了呀?是不是摔疼了?”;在公交车上,看到司机师傅说“请往里面走一点”,就可以跟孩子说“司机师傅想让大家都能上来,对不对?”。多给孩子提这些小问题,孩子就能在生活里慢慢积累经验,越来越会“读心”。
总之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,心智解读不是什么难事儿,就是帮孩子学会“看懂别人、理解别人”。机构会陪着孩子一步一步练,家长也别慌,咱们一起努力,让孩子慢慢学会跟这个世界好好相处,将来能开开心心地生活、交朋友。
发布于:河北省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